一对波尔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小行星带的起源。在他们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论文中,肖恩·雷蒙德和安德烈·伊兹多罗描述了他们的理论,以及他们在试图建立模型时发现了什么。
小行星带(有时称为主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运行。它由小行星和陨石组成,在太阳周围形成一个圆盘。它也可以作为内部岩石行星和外气体行星之间的分界线。目前的理论表明,小行星带曾经的密度要大得多,但木星的引力将其99%的前物质抛向了太阳系的其他部分或更远的地方。天文学家还认为,木星的引力阻止了这条腰带中的物质聚集到更大的行星上。在这一新努力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小行星带起源的解释——这表明,这条腰带最初是一个空的空间,随后被从内部和外部行星上扔出的物质填充。
研究人员指出,靠近岩石行星的小行星(称为s型小行星)往往包含硅酸盐,类似于内行星。相比之下,靠近气态行星的小行星(称为c型小行星)往往含有更多的碳,使它们更像气态巨行星。研究人员指出,这表明这些小行星实际上是来自于行星,因为它们是形式化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实际上已经被踢进了小行星带,在今天仍然存在。
为了验证他们的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模拟早期太阳系的模型,在此过程中,小行星带开始是空的。他们报告说,运行这个模型,表明其他行星的物质可能已经到达了皮带,导致今天观测到的圆盘。他们计划继续他们的研究,看看他们是否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理论,或者是传统的观点。